这种东西,进了铺子或者拍卖会也是相当有讲究的,都是说货不过手,以免上手过程中一个失误没拿住瓷器,那个责任就得让他来负责的。
这个放到桌子上还是能看得比较真切,用不着费这么大功夫上手看。
“请问有没有放大镜或者微距镜之类的工具,可否借用?”李恒说道。
本来李恒也不需要这种工具,光是一双透视眼就够了,哪个是真,哪个是假,一眼看过去就能知道。但是样子总归还是得装的,不然别人肯定也得打破砂锅问到底,不问出一二来,是决不会罢休的。
再加上这两个都是年纪比较大,这人怎么看他们都有自己的一套路子。
“有的,请等一下。”掌柜给了身边的伙计一个眼色,伙计转身去了里面拿了个工具箱过来双手递给李恒。
李恒小心地打开箱子,拿出里面的一个放大镜,又附身端详那瓶瓷器。
“这个娃娃还真会用放大镜啊,不错不错,挺有一手的!”陶玉欢笑着说道。虽然说得话并没有什么鄙夷的意思,但是他心底却是在想,这个小子还真是做过功课了,这演的还挺到位的。
刘光明看了一边的陶玉欢,悄悄地低声说道:“这人也太讨厌了吧,说话怎么那么阴阳怪气的。”
陶玉欢天生耳力特别好,听到刘光明这番话也没有去斤斤计较。
他看得出来,这个年轻人就是越听他说话就越不满,但是自己嘴笨,不像现在的年轻人一张嘴巴,一开一合就能说出花儿来。所以陶玉欢选择不去吃亏,就等着这比试结束之后,再好好说几句,他们输了也没有话说。
这就叫做看着他们吃着哑巴亏啊!这才是聪明人的做法。
李恒已经开始用透视眼观察了,他并不着急去说真伪,而是好好地看着上面的纹样,色泽。这种瓷器,他还真没有见过。
古时的丝绸之路就已经打开了国内外的经济贸易的开端,文化的传输就成了不可缺少的一环,在当时华夏的瓷器可谓是秘而不宣的独门秘籍,胎底用土,温度,釉料都缺一不可,几乎是说,天时地利人和都恰巧赶上了,在上面垄断了将近八百年时光。
李恒看的这瓶瓷器,就是骨瓷,不用去看就能看得出来上面的色泽。是呈现那种独特的奶白色,一般华夏瓷窑用土用釉料是做不到这样的颜色。
乍一看真的的确很像景德镇的薄胎瓷,薄如纸,白如玉,明如镜这三个特征都具备了。但是这个厚度还是差了一点,要不是李恒看过相关资料,还真会认为这是真品。
这是一个英国商人在十七世纪为了研究华夏的瓷器技术,生产属于自己的瓷器,一步步实验研究而成的新瓷种,在胎土中加入了动物骨,于是就出现了一种新瓷器,叫做骨瓷。
看着李恒这个举动,还停留了很久。
陶玉欢就一副早就知道了的表情,在古玩界里陶家正是瓷器专长,要说看瓷器,陶家要说第二,那就绝对没有人敢说第一。
那个瓷器不用他仔细去看,就能知道这绝对不是华夏技艺能造出来的东西,虽然和那边摆着的正宗薄胎瓷看上去相差无几,但是精致度和色泽都差了点,这要鉴定经验不足或者鉴定知识不过关,肯定看不出来!。
看来这个小娃娃,注定是要在这一步栽跟头了!